核心素养与学校课程的连贯与统整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6-12-26 14:34:00 人气:

核心素养与学校课程的连贯与统整
中正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院长  蔡清田
嘉义大学附设实验小学学务主任  梁维慧



【摘要】:

本文研究动机乃因台湾2014年8月1日实施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台湾地区最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于2014年11月28日公布《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以国民所需「核心素养」作为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核心,此一课程改革议题值得探究。因此,本文目的旨在探究「核心素养与学校课程的连贯与统整」,藉由文献探讨与评析等研究方法,进行「核心素养」与「学校课程的领域/科目」检核探讨,研究结果发现「核心素养」和幼儿园课程、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与高级中等教育等各学校课程领域/科目具有连贯与统整的关联,可强化幼儿园课程、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与高级中等教育之课程连贯与课程统整,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除可进行垂直连贯,并可与各教育阶段学校课程领域/科目进行课程连贯与统整,建置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理念之K-12年级课程的连贯与统整,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使其具备国民所需核心素养,因应当前与未来社会生活。尤其是核心素养可统整数学、自然科学、艺术、国语文、英语文、社会、综合、健体等学校课程,并发展领域/科目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学习重点,可进行核心素养与学校课程的连贯与统整,这对十二年国教课程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点评:核心素养与学校课程的连贯与统整
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特级教师  纪明泽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中午好!

非常感谢蔡清田先生、梁维慧女士伉俪的联袂登台,报告非常精彩,我认真地拜读了好几遍。正如汤所长所言,素养与课程的连贯与统整是非常具有价值的问题,最重要的理论联系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谁来做呢?实际上我们很多理论工作者没有做,很多实践工作者也没有做,但是蔡教授一家做了,而且做的非常好。非常感谢蔡教授的论文和报告。

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变革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迷惘的时代,在迷惘的教育时代中倡导基于核心素养的发展课程,在素养和课程之间联合统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核心素养在世界各国规约了学校教育活动的方向,内容与方法。所以蔡教授夫妇的论文和报告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和借鉴。

实际上沪台两地有着同样的课程设计思路,教育部最近在总结上海的经验,关于课程教学,我们总结的一条就是“十二年一以贯之的课程设计”,而且两地有一样的课程设计结构,台湾叫领域科目课程,在上海叫学科课程,分为八大领域。大家知道上海的三类课程在基础型课程领域里面也是八个领域,这里面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唯一不同的就是上海叫语言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身、艺术、综合实践,台湾叫数学、自然科学、艺术、国文、英文、社会、综合、建体,我们上海的技术课程可能在台湾是纳入到综合的领域里面,所以有着同样的课程结构,同样的课程设计思路。事实也证明两地有着同样优异的PISA考试成绩。

从上海的角度来讲,很多校长更加熟悉的叫做“纵向的衔接,横向的贯通”,纵向来看,核心素养有阶段性和连续性,比如蔡教授讲的从核心素养到教育各阶段核心素养,到各领域课程目标、学科核心素养再到内容重点。横向来看,核心素养与课程领域科目之间的对接,领域与领域之间,科目与科目之间的整合。学科的核心素养,综合作用于我们的学生,指向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是有非常具体的问题要做,纵向的衔接是多水平、多层次的问题,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横向的整合关联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论文当中有很多精彩的观点,有一些非常重要,对于上海当前的课程深化改革具有非常明确也是积极的借鉴和启示。上海的同事们更加清楚,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的成效在国际的舞台上得到了检验,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或者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说从理念到行动,我们的课程教学评价补短更多,扬长相对不足;共性更多,个性不足;基于内涵的学习过多,基于问题的解决相对不足,所以根据PISA数据的进一步发掘:上海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根据PISA考试成绩做出的预测值,86%的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值低于预测值,所以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深化上海的课程改革,我们需要怎么样的课程,需要怎么样的课程结构,学习的内容程度表现上需要怎么样的标准,在课程实施当中需要怎么样的方式,需要怎么样的评价。

如果有时间的话,我还想阐述三个方面,简单讲一下三个观点:第一,培养核心素养直面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包括课程的课时分配、内容分配、难度分配、内容的呈现方式,包括不同科目的课时比例等。第二,就学科课程而言,台湾地区叫领域科目,其实学科课程都是分领域的,领域下面有模块,模块下面有主题,主题下面有单元,单元下面有章节,章节下面有课时。单元非常重要,单元是课程标准的下位,课时标准的上位,就像理论与实践的纽带一样,单元是课时和课程标准乃至核心素养之间的纽带。非常巧合的是,近三年以来上海市教研室带领上海市一大批学校聚焦基于单元的教学指南的设计,围绕单元的目标、单元的活动、单元的作业、单元的评价,我们很多学校都做了非常好的案例。课程的改革、课程的发展非常重要的是和时间因素、空间因素、资源因素、成本因素、教师因素有关,尤其是教师,素养的养成关键在于教师。但是素养又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景当中借助问题的解决培育起来的,所以哪怕是语文的阅读素养、写作素养,可能不是靠语文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阅读与写作的实践当中培育起来的,所以应该优先设计有助于思维内化、产生思维互动的情景,从而为素养的培育形成可能。第三,要从目标、过程到评价考察学生的素养如何养成,如何评价。

【以上文字根据录音整理,未经讲话者审阅,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