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内涵分析及其与学校经营的连结
嘉义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丁志权
【摘要】
进入21世纪之初,许多国家、地区或团体都在思考,面对21世纪社会更为快速与剧烈的变迁,人们要具备那些能力才能因应?并进一步将因应未来社会所需的能力项目,提供学校教育培育人力的参考。
本文首先分析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其次选定五份核心素养的文件分析其内涵,依时间先后,分别是(1)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UNESCO)2003年提出教育五柱,(2)由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 2005年,提出的「素养的界定与选择」(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DeSeCo),(3)美国「21世纪学习伙伴」(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 简称P21)组织,2007年提出的「21世纪学习架构」(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4)澳洲墨尔本大学的六国团队,2012年提出的「21世纪技能的评量与教学计划」(Assessment and Teaching of 21st Century Skills, AT21CS),(5)台湾2014年提出的「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之核心素养」。
最后,本论文就「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与内涵方面,归纳结论;并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五项学校变革建议。
点评:核心素养内涵分析及其与学校经营的连结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 钟启泉
丁教授的报告内容非常丰富,让他在15分钟报告完很难。我事先拜读过他的这篇论文,觉得很受启发。他系统地梳理了国际教育界关于核心素养的界定,同时也归纳了台湾在这方面做出的研究成果。我想这对于我们当下的核心素养的界定以及学校变革的思考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素材、思路。
我想讲两点。第一,核心素养告诉我们什么;第二,如果有时间的话,对于一些老师来说核心素养的界定给我们提出哪些调整。
核心素养的研究很多,从国际上来看,主要潮流是两个:一个是欧美的关键能力;一个是美国的21世纪能力,我们叫做核心素养。日本也有。六十年来,日本的基础学力研究很厉害,在个基础上又提出基础学力研究的模型,我觉得背后有三个:一是真实性学力。不是应试的能力,真才实学,要实现真实学力要有真实的学习来支撑,又要有一个真实性的评价支撑才可能最终达到真实的学力。我刚从日本回来,在飞机上看到读卖新闻的报纸,登了一篇牛津大学教授介绍的有关核心素养的文章,他提到牛津大学问题,一个人为什么鼻子有两个孔,嘴巴只有一个孔,第二个问题菲律宾每年死于癌症的十个人中有一个,英国每年死于癌症的十个有四个,为什么。这不是一个标准答案的问题,而是要考虑学生怎么思考,这就是真实性评价。
核心素养的界定给我们一个挑战,就是怎么从多少年来的应试教育培养转化为培养探究者,这是一个教育的转型,一个哥白尼式的大转折。这种转折意味着,首先我们课程要改掉过去历来的知识本位,丁教授的论文里面已经提到了,我非常欣赏这个提法。从知识本位的课程转型为素养本位的课程,它是核心素养整体论、关系论、实际论的界定,所以我们大陆现在有一些界定核心素养的文章我觉得有一点问题,就是几个条条编起来,我觉得有一点问题。从素养本位的课程界定来说有两个时代的诉求:一个是今天的时代不同于20世纪,应试教育的教育使命已经终结,可是我们现在还理解不到这个挑战。现在需要培养有应变能力的、终生的学习者、探究者,所以这个课程不能僵化,要有应变能力,要有时代能力,同时学生要是多元的。所以素养本位课程的建构首先是要使得课程本身有应变力、适应力。第二个核心素养的界定给我们启示,就是素养本位的课程要有平衡,知识也要平衡,学科知识也要平衡,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的平衡等等。另外要有技能,这个技能是创造性、沟通能力等等。第三个是有丰富的人性,人性这个词很有意思,人性就是要有人的追求,好奇心、伦理等等。最后一个是与人学习,与人认知,所以国际上有这个说法,素养本位的课程要有这四个支柱支撑:知识、技能、人性、延续性。这样的课程也给我们教学课堂的转型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第二个问题我提一下,对于一些老师来说面临哪些挑战,就是从当前实际做起。我们要懂得核心素养是什么,同时要懂得核心素养的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是什么。第三个单元设计,第四个是课程设计。现在有的老师单元设计都不会,学科开发可以吗?单元设计没有,课时计划教案只能是碎片化的,因为它是跨学科的设置,所以牵扯到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探讨。但是我觉得很多学校说大话,说我们要培养有领导力、思想力的公民,我要改几个字,有思考力、有判断力、有表达力,这个是国际教育界课堂教学的目标,高大上的东西口号喊得太多了,要实在一点从自己的课堂做起,学校变革一定是从课堂变革开始的。
【以上文字根据录音整理,未经讲话者审阅,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