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有效风险管理评估与策略:一位中小学校长对风险管理的省思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5-12-29 14:44:00 人气:

南科国际实验高中 校长 林坤灿



摘要

當代社會充滿「變化」與「不確定性」 ,因此,日常生活中, 「風險」無所不在;而學校是小型社會縮影,身為學校領導者,如果事先沒有對風險加以洞識並小心防範,星星之火,即有可能造成學校無法彌補的危機與災難。如何針對學校內外部無所不在的「風險」加以辨識、分析與掌握,讓這些潛在危險因子,如弱勢學生之關懷、校園人際關係疏離、個人人為疏忽、教師班級經營及專業能力不足、親師溝通不良、法規不完備、家長價值偏頗、家庭暴力、網路成癮、行政效能不彰、校園安全死角、青少年犯罪、營養午餐缺失、教師甄選不公、新生入學競爭、學生成績處理錯誤、校園偶發師生衝突、性平事件、運動傷害、實驗室化學意外、天然災變、新聞媒體處理不當、教學品質低落、不適任教師輔導議題、學習成就低落及高危險群學生關懷等,在這些變異危險因子醞釀成災之前,學校相關人員如何注意並適時採取妥適策略,化此有形危機於無形,實為當前學校領導者最應重視的課題。 《禮記中庸》有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素書》亦謂: 「防微杜漸,以防不測」 、 「宅心仁厚,天下歸一」 、 「安在得人,危在失士」 ,學校行政若不居安思危,一旦危機發生,善後處理總是勞心勞力,得不償失。據學者研究顯示,高領導動能的學校透過社群合作、自我管理與開放民主運作的結合,學校即能逐步提升其表現績效,在面對突如其來不可預測的風險威脅,機率自然可降至最低。可見,學校風險發生機率與預防,與學校人員整體凝聚力、合作無間、主動積極負責等面向之文化形成,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係。面對各式各樣無所不在之潛在風險,學校校長必須運用智慧與可行策略,建立妥適風險管理評估流程,事前做好風險管理,將可能發生的風險降至最低,以避免人員傷亡、學校聲譽受創及財物不必要的損失。為有效防範學校隨時可能發生的意外風險,學校領導者應運用組織整全系統的觀點與架構,如建構包容信賴的友善校園文化、理性與感性的處事態度、師生主動的服務精神、提升高效能的服務滿意度、落實教育機會均等理想、關注弱勢及高危險群學生,暢通多元民主開放的溝通管道等,藉以凝聚社區家長人力資源,並經由學校系統化風險辨識、評估、處理與監控等策略程序,讓突如其來的潛在風險發生機率降至最低,以建構安全低風險校園,確保學校更好的發展與提升。

一、前言

論語: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台灣俗諺: 「樹頭若穩,不怕樹梢起風颱」 。風險常常不是來自於那些你已知道的風險,而是來自那些你還毫無所悉的風險。風險雖然無法完全預測掌握,但亦無須驚惶失措,如人體若健康強壯,免疫力夠強,像流行性感冒般的風險危機,也無法對人體構成太大的傷害。但若風險不加以防範,其所帶來的困擾或傷害,亦會造成校園的不安,間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如何針對學校內外部無所不在的「風險」加以辨識、分析與掌握,讓這些潛在危險因子,譬如:弱勢學生之關懷、校園人際關係疏離、個人人為疏忽、教師班級經營及專業能力不足、親師溝通不良、法規不完備、家長價值偏差、家庭暴力、行政效能不彰、校園安全死角、營養午餐缺失、教師甄選不公、新生入學競爭、學生成績處理錯誤、校園偶發師生衝突、性平事件、運動傷害、實驗室化學意外、天然災變、新聞媒體處理不當、教學品質低落、不適任教師輔導議題、學習落後及高危險群學生關懷等,在這些變異危險因子醞釀成災之前,學校相關人員即應如何注意並適時採取妥適策略,化此有形危機於無形,實為當前學校領導者最應重視的課題。

... ...

点评:林坤灿校长《学校有效风险管理评估与策略》一文引发的思考
——学校品质的反思与行动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 副所长、副研究员 李伟涛


林灿坤校长发表的《学校有效风险管理评估与策略》一文,从当今社会充满变化与不确定性这一现实出发,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对风险管理进行了定义:「风险管理」简单说就是「管理」「风险」,亦即将生活周遭有可能的风险,以科学的方法认知与辨识(信息,知识论)各种潜在的风险,并进而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控制处理方法,以减少或避免损失。并以南科国际实验高中办学为例,介绍了他所领导的学校是怎么评估的、运用怎么的策略。

文章中充满着思想和智慧,概括起来主要为四个方面:

一是对学校风险管理目的的认识有高度。体现在两个角度,一个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主张风险管理是学生有可能学习的基本保障。从全球来看,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中心已经成为学校改进发展的根本指向。并且,确实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不只是良好的办学硬件,而是学生和教师内心的安全感。物质条件的现代化并不一定能够带来内心的安全。二是从共同维护学校的安全、安定与成长的角度,把风险管理作为机遇而非只是挑战,作为“从风险评估中获得重要学习”、“营造师生对学校强向心力和责任感,使学校成为生命共同体小区”的机遇。这是新的管理思维,也是学校领导智慧。

二是对学校风险管理的方法论的把握有全面性。体现在林校长提出的风险管理应运用组织整全系统的观点与架构。这是一种系统的观点,把学校组织看做一个服务系统。文章提出风险管理,要建构包容信赖的友善校园文化、理性与感性的处事态度、师生主动的服务精神、提升高效能的服务满意度、落实教育机会均等理想、关注弱势及高危险群学生,畅通多元民主开放的沟通管道等,藉以凝聚小区家长人力资源,并经由学校系统化风险辨识、评估、处理与监控等策略程序,让突如其来的潜在风险发生机率降至最低,以建构安全低风险校园,确保学校更好的发展与提升。

三是对学校风险管理评估工具的设计有技术含量。文章提出,风险评分= 「影响程度」X「发生机率」 = S x P。为此,设计了《影响之叙述分类表》、《机率之叙述分类表》、《学校整体风险图像分析表》、《风险管控项目登录表》、《双语部风险项目自行评估表》。这些工具是学校风险管理技术,为制度化管理风险管理提供了保障。按照风险社会理论,风险是制度化的结果,同时也需要制度化的方式来解决。

四是对学校风险管理行为体现了治理思想。林校长不仅提出学校领导者应该学会倾听,让师生参与。而且把注意力放在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很多校长忽视的事件上,比如登革热防疫、处理学生性骚扰事件、化解学生转组编班危机等。这是方面是学校治理的重要内容,不是可有可无。

林校长的发言,引发我对两个问题的思考,那就是:一个是反思什么是学校,一个是采取怎样的行动改进学校品质?

学校品质是什么?大陆,包括上海很多局长、校长很关注,普教所与嘉定区开展了品质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合作项目。我是负责学校品质研究,有八所学校参与这个项目。在项目研究中,对于什么是学校品质,有各种观点,有争议,我们也是希望角度越多,越有助于提炼品质的核心要素。风险社会、风险管理就是一个角度。从文献来看,社会学者构建了风险社会理论,比如德国的贝克、英国的吉登斯,他们对现代化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第二现代化或现代性,希望迈向一种新的现代性。经济学者在期望效用理论、满意理论基础上,提出前景理论,认为有时候我们看注重损失而不是获得,林校长对风险管理定义中提出的减少或避免损失。学校体育、教育信息化、学校改革、教育改革等研究者也提出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并提出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治理的框架。

从风险管理、营造师生良好的学习环境角度来看,我认为有如下指标应该在教育质量指标体系研究中予以重视。

——学校品性与质量:关注学生学习,学习环境,

——学生发展:生存能力、未成年学生伤害事件降低率

——学校资源配置:一场一馆一池、安全教育教室和基地配置水平、学校信息资源

——学校周边环境治理:

——学校与家庭、社会互动

接下来的问题是采取什么措施改进学校品质?

一是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教师工作有没有风险?我觉得有。比如教师经常抱怨没有时间。一项调查结果也显示,有时间是阻碍教师参与学校变革创新的首要原因。怎么规避风险?需要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因为:TALLS(OECD的教师教学国际调查项目)数据的分析发现:当教师参与本校决策时,他们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就会更有自信心(自我效能)。(www.oecd.org2015年)。教师参与学校治理可以激发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从而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基于Pisa数据的东亚国家学校治理差异研究.docx,2015)

二是治理工具的研发实践学校转型既是价值转型、运行机制转型,也需要技术转型。这里的技术,是指向学校教育活动、管理活动中有技术含量的工具开发与运用,比如林校长在风险管理中设计的各种工具表。也就是说,学校管理需要各种各样的有技术含量、有操作性的指南、工具和手册。并且,这些指南操作手册应该是教师、中层部门参与共同研发的。在新教师培训中发挥作用。林校长设计的各种表格,相信对于新教师的工作适应、培训也是非常适用的。

三是学校自我评估能力的提高。评估是基于证据的推论。林校长在风险管理中提出使用数据协助做决定。确实数据在学校自我评估中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对于风险管理。因为“风险常常不是来自于那些你已知道的风险,而是来自那些你还毫无所悉的风险。”,但这不等于不能预测、防范,相反,风险管理的关键是需要辨别和发现风险。为此通过学校调查、数据采集等各种方式可以发现和分析潜在的危险,非常重要。我也希望就此问题在会后与林校长及诸位进行更多的沟通。谢谢林校长,谢谢各位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