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成果

上海市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与运行调研报告

撰稿人: 日期:2020-05-16 浏览量:3184

2019年,普教所学生发展研究中心受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委托,开展了《上海市中小学创新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研究项目组通过协同开展对全市中小学创新实验室的现场调查,进行创新实验室建设运行的主要经验和问题分析,形成主要研究成果内容如下:

    一、本市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的总体情况

截止20196月,全市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数量已达1473个,近80%的中小学至少建有一个创新实验室,共覆盖82.9%的高中、82.7%的初中和 72.9%的小学,主题涉及语言文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体育运动、艺术、综合实践八大学习领域50余门学科。

     二、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的经验成效

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机制不断成熟,学校创新实验室建设百花齐放、特色鲜明,有效促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资源拓展,推动了基础教育育人方式改革的有益尝试,强化了学校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建设,有效打通了学校与社会,开拓了创新实验室多方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学校探索管理方式创新与教学方式变革的“试验田”和“新阵地”,为全市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区域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部分区域对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不足,全市创新实验室建设运行一定程度存在区际、校际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 区域在投入大量经费推动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完成以后,很少对创新实验室运维提供持续经费支持,对学校创新实验室的日常使用造成一定障碍。

3. 在创新实验室的课程建设上,区级层面还未完全发挥教科研部门协同参与创新实验室课程建设和教学教研的专业合力,课程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4. 在创新实验室的教师队伍配备上,市、区还未明确形成对创新实验室教师队伍配备数量、性质、专业性等的统一要求和教师的职称评定保障机制。

5. 当前创新实验室建设运行过程中,对社会资源的利用大多数以个别建立联系为主,尚未形成区域层面战略性、制度性的资源统整和共享机制。

6. 全市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运行还未建构起统一的评价标准,需加快研究建立创新实验室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以评促建”的工作引领和改进指引。

(二)学校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校对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的核心理念与功能定位理解不深,一味追求高端豪华配置等“重基建、轻内涵”“重配置、轻使用”现象一定程度存在。

2. 学校对已建设完成的创新实验室在使用过程中缺乏完备的运行管理机制,导致创新实验室使用率低、优质学习资源尚未完全“面向人人”的问题。

3. 学校创新实验室课程建设的课程领导力亟待提升,部分学校的创新实验室课程通过照搬外包等方式建构,对创新实验室课程内涵建设造成阻碍。

4. 创新实验室课程实施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还未完全与创新实验室理念匹配,部分创新实验室教学仍然以讲授为主,对学校育人方式改革的影响不足。

5. 部分学校在创新实验室教师队伍的协同机制和激发跨学科教师合作参与创新实验室建设及其配套课程教学实施的绩效激励制度尚未有效建立。

6. 部分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在学习空间环境重构上还存在一定缺陷,在技术融合和资源整合上,有待实现更现代技术手段和更广泛的社会资源的应用。

四、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强化全市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的理念引领和概念普及,进一步统一思想、把握本质,推动形成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新实验室建设新认识。

2. 加强区域层面对创新实验室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重点关注未建和薄弱学校的创新实验室建设,促进全市中小学创新实验室优质均衡发展。

3. 加大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运行的经费支持,切实回应基层学校创新实验室运行及中的实际需求,确保创新实验室拥有日常运维的持续经费保障。

4. 持续深化全市创新实验室的内涵建设,有效发挥市、区两级教科研部门的专业合力,切实提升创新实验室课程领导力和与课程教学的良性互动。

5. 大力推进基于创新实验室的教学改革,积极转变中小学育人方式,使创新实验室的课程教学实施,进一步呼应基础教育育人变革的重点政策要求。

6. 制订中小学创新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配套机制,建立市、区层面的创新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和学校绩效激励制度,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7. 优化中小学创新实验室的社会资源统整,推进针对性专业资源匹配的制度化建设,打造更加开放融合的创新实验室资源常态化共建共享机制。

8. 研究开发全市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运行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标准化评估程序,为学校创新实验室建设运行提供全面的评估诊断和发展指引。

9. 加快总结区域和学校在创新实验室建设及其课程教学、师资配备、资源统整、机制保障和集群式发展等各方面的优秀经验,有效加以转化和推广。

10. 广泛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加大对上海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运行经验成效的宣传力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教育案例”和“教育品牌”。

手机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