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成果

2019年普教所重要成果、学术交流及合作情况

撰稿人: 日期:2020-05-11 浏览量:3747

 

成果类型

成果名称

成果简介(限200-300字以内)

(一)重大项目成果

学习基础素养课程培育行动项目

《学习基础素养课程培育行动》项目是上海市教育科学重大项目,是“零起点”政策背景下指向终身发展的儿童学习基础素养的课程与教学培育研究。项目借鉴OECD的思维模式,从经济文化视角、心理学视角、哲学视角、课堂视角进行了大量研究。构建了学习基础素养的星体模型,设立以学习为中心、游戏化和项目化三大实验室,形成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学习设计系统,发展出课堂变革主体的三级路径,采用师生双线并进的实施策略。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版《素养何以在课堂中生长》等专著,创生了100多个课堂变革的典型样例。成果为教师提供了常态化基础型课堂变革可参考的理论框架和路径。

(一)重大项目成果

上海市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项目

《上海市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项目》是上海市教委连续性委托年度项目。该项目着眼于普通高中分层发展日益固化、同质竞争日益增强、学校发展活力日益受抑的普遍性问题,根据国家关于普通高中多样化优质特色发展的政策要求而推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动相结合的决策咨询项目。在理论层面,着力回答特色高中的内涵、必要性、建设要点与行动逻辑和路径,研制有关评估方案和评价指标;在实践层面,着力构建了“学校自主建设—自主申报项目学校—协同深化实践—分组交流考核—全市展示—评估命名—命名后持续深化”的链式推进机制。至2020年,已有12所学校获得上海市教委正式命名,项目理论与实践成果广为接纳与认可,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解放日报》《中国教育学刊》等主流报刊上刊登。

(一)重大项目成果

探索新时期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发展之路——上海市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

上海市教委委托项目,探索新时期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在先进教育理念引领下,回归教育本原,走向新优质的可行路径。围绕体现新优质学校核心理念的课程教学变革,解决课程教学变革中的瓶颈问题,推动学校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在新优质学校的理念指导下,构建了“聚焦育人、惠及全体、系统回应、涵育素养”的新优质学校课程,形成了“立足差异、激活主体、真实学习、多元发展”的新优质学校课堂教学,建立了理念落地机制、教师群体发展策略、新优质学校课程教学管理等课程教学变革的支持系统。共带动400多所市、区项目校发展,合肥、无锡、温州、贵阳云岩区、长春净月区等积极推广应用,覆盖近千所学校,惠及数十万学生。

(一)重大项目成果

上海市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

《上海市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项目是上海市教委委托项目,旨在进一步提高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初中教育。市教委确立了128所强校工程实验校,要求各区和实验校通过强校工程三年实施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在市区两级专家指导下,推动实验校经过3-5年的努力,实现百所公办初中在原有基础上,教育教学状态明显改善,学校办学特色明显增强,整体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建成“家门口的好初中”。

(三)论文

 

《从中式课例研究看上海数学教师的专业学习》(《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11期)

《从中式课例研究看上海数学教师的专业学习》从国际比较视角,揭示上海数学教师经历的与国内其他地区教师类似的中式课例研究的根本特征,并进一步从上海对中式课例研究的发展和贡献角度,概括出上海数学教师正是通过课例研究聚焦数学教改中的问题、发展数学学科教学知识、下移专业发展重心,从而获得了专业成长,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中式课例研究对于教师专业学习在精致化传统教研活动、提升方法论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的意义。

(三)论文

《从国际比较看中式课例研究的特征与未来趋势》(《教育发展研究》2019年第18期)

《从国际比较看中式课例研究的特征与未来趋势》通过对课例研究领域兴起的回顾,对当前世界范围内三种课例研究的主流模式做比较分析,分别从课例研究的动力源、目标、共同体构成、内容、过程性方法等五个角度概括出了基于教研活动“磨课”的中式课例研究的五个根本特征,同时提出中式课例研究的三个未来趋势。对于传承和正视本土课例研究中的优势和不足,在比较中对中式课例研究有一个客观认识具有学术贡献。

(三)论文

从设计教学法到项目化学习:百年变迁重蹈覆辙还是涅槃重生?

《从设计教学法到项目化学习:百年变迁重蹈覆辙还是涅槃重生?》对设计教学法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厘清设计教学法和项目化学习之间的异同, 为项目化学习在中国本土的发展提供历史视角。经分析认为设计教学法失败的学理原因在于完全根据儿童的需求随意设计,重“做”轻“思维”,将设计和学科对立。目前全球范围内的项目化学习浪潮则延续了杜威对于教育和学习的理解但又体现了新的学习理论和素养追求,指向个体和社会价值的整合、核心知识的深化和思维迁移,并通过寻求项目与学科核心知识的内在关联,解决分科与综合、知识与能力的矛盾。

(三)论文

《本道术原:普通高中特色课程的建设逻辑》(《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7期)

《本道术原:普通高中特色课程的建设逻辑》一文提出:学校特色发展既是办学的改革,也是育人的新探,从根本上离不开课程,且富含特色的课程从对象上应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面向部分学生和面向少数学生相结合,从能级上应做到学生之于特色的基础性需求、发展性需求和提高性需求的兼顾,从类型上应涵盖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对此,本文提出“立本、寻道、探术和归原”的主张。立本即课程要着眼于撬动育人模式转型;寻道即呼应育人目标、承载多种功能类型;探术即特色课程坚持融分结合之术,既自成一体、又能融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归原即主张特色课程应培育学生一定的“专门”能力,但更应凸显育人之要义,如在特色活动中把学生培育成课程“主人”,在课堂上让学生沐浴特色课程育人之道,在特色隐形课程中挖掘心灵滋养之源。

 

(四)学术交流及合作情况

援疆、援边合作项目:新疆巴楚县教育发展五年规划

新疆巴楚县教育发展五年规划项目是巴楚县第一次委托专业研究机构研制发展规划。我院项目组按照科学规划理念与方法,深入巴楚大地展开调研,与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领导、巴楚县委书记和县长开展访谈,设计实施问卷调查,开展8个专题研究。该项目展示了我院作为一流智库服务教育决策、关注教育民生的精神风貌。项目规划成果经过巴楚县政府常委会讨论通过,已被巴楚县采纳。

 

手机扫码分享